NEWS最新消息

知識專區

2024
11/19

肌少症(Sarcopenia)

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16%,屬於「高齡社會」。由於老化是肌肉量下降的主因,所以近年來「肌少症」逐漸成為大家所關注的議題。

 

 

什麼是肌少症/

是中老年人衰弱的危險要素,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,可能造成失能、生活品質下降,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,而年輕人也會因為缺少運動、營養不均衡或減肥而缺乏肌肉,面臨提早骨質疏鬆的危險。

 

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肌少症徵兆/

容易跌倒

握力不足

行動較延緩

體重減輕

需撐扶手

 

肌少症的高危險群/

70歲以上長者:70歲過後,肌肉量每十年減少15%的加速流失

慢性疾病患者:肌少症與慢性疾病有相關性

活動度較低者:活動量比一般人少,也可能會導致肌少症

營養不均衡:挑食、營養攝取不均衡等

小腿圍過細者:50歲以上小腿圍,男性<34公分;女性<32公分

肌少症的原因/

老化相關的賀爾蒙濃度及敏感度改變、端粒縮短、粒線體失能、營養不均衡、久坐、運動量不足、活動度低、慢性疾病、神經肌肉變化等。

 

肌少症的影響/

❖肌肉力量減少,下肢功能變差,因此較易跌倒、增加失能風險、死亡率上升。

❖肌少症患者通常伴隨著骨質疏鬆。

❖肌肉量和胰島素的敏感度有相關,因此肌少症和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、腦中風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等有相關性。

 

肌少症的預防/

飲食均衡:適當的蛋白質、維生素D(需適當日曬)、鈣

適度運動:有氧運動、阻力運動訓練

 

肌少症的檢測/

肌少症自我檢測

1.握力:男性<28 kg ; 女性<18 kg

2.5次座椅站起≧12秒

3.6公尺行走<1公尺/秒

肌少症精準檢測方法/

1.基因偵測方法:端粒的重複性核醣核酸(TERRA)偵測

2.核磁共振、電腦斷層

3.DXA(雙能量X射線測量法)

 

TOP